特等奖 您所在的位置>首页 > 大众评审评选 > 特等奖
先生
作者:浙江省绍兴市城南长城小学 杨卓然 票数:186

  上午的街是算热闹的,一身黑色长袍的先生快步穿越市场,帽子压 得很低,从屋槽下挨了过去。"先生,先生……"一个卖报纸的小伙子拉住他的衣襟,他的脚步顿了顿,但还是走掉了,人群涌动,他在一个极小的铺子前停了下来,掀起帘子,只见老板正在桌上摆茶席,见他来了,一抬手 说:"坐。"

  如今的鲁迅故里一改之前寂静的风范,热闹起来,大大小小的商铺开张了 夜晚亮起灯来更喧闹,更漂亮,而先生的纪念馆就坐落其间。

  透过金黄的茶汤,他忆起自已的儿时,那片四角的天空,被闰土守护的西瓜地以及 "那光滑石井栏,高大的皂夹树"都随酉草园,随当时的周家起落没了,他从旧的封建制度里挣扎着站起来,在这间断的,不成片的回忆中奋斗着,哀伤并寂寞着,何为"我以我血荐轩辕"?他奉献了包括自已童年在内的一生和一切瘸败的,老旧的东西同归于尽,所谓"心事浩

  茫连厂宇,于无声处听惊雷。"他把真相留给历史,却一字末言。

  在仙台的时光对他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我想如果先生还有幸再到那里,看见 "日暮里"水户"的牌子,他定会叹道,来了,又走了,这是他一生也不会后悔的决定。

  "即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。"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,很难想象先生当时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。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再也无法回头。即便在 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中无奈的知道雷峰塔倒了,纵然那受尽白眼的法海已经钻入蟹壳,却不见白蛇娘娘含笑走来,却不见胜利的影子。他也只好收起失望,抬头望一眼藤野先生的正气凛然的肖像,抓起帽子,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。

  我们游走在先生的记忆里,一张张的照片重叠在一起,我们看见他家庭的变故,年少的冲动迷茫,就像年迈的他在看从前的 自已,我恍忽间想起自己书柜里还有他的书,那篇叫 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?》的文章恰好在书中第100页。如果说,一个写 "我"的人仅仅想着自已,一个写"我们中华儿女"的人自是中华儿女。一个好像在冷眼旁观地写着 "中

  国人"的人却不仅仅是中国人了。一群失落了 "自信力",又失落了 "他信力",最后只留下 "自欺力"的中国人啊!先生指着鼻子对他们一顿痛骂。继而他背过身去,点上一支烟,在烟雾中隐去自已的面容——他何偿不是在骂自己呢?

 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,有多少人明哲保身,有多少知识分子心怀愤恨却敢怒不敢言? "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证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的脊梁,"书屋的灯还没有灭,小碟中的烟灰却已落满,先生站了起来。晚风吹入帘中,白纸飘起来,上边有深深浅浅的痕迹,力透纸背…先生的勇敢源于他忧国

  忧民的情怀。中国历史上不缺 "脊梁",可是单靠脊梁,却还支撑不起一国。因此,他思想多做一些什么,再多做一些什么。我抬起头来,眼前是一面墨色的墙,上面斑斑驳驳的是许厂平先生在鲁迅先生重病时记录的,他的生活。"工作,工作!"这深深凹陷的四个大字,何尝不是刻在每个游人心中的痛呢?

  我在纪念馆的二楼盘旋着下来,在种种文献申走出去。好一个从末违心之人啊!历史的对错,我无权评论,但我知道,一句先生,是鲁迅用了满满一纸笔名,痛定思痛地悲怀。用一生换来的。"横眉冷对干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"那颗真心被他埋在严肃的外表之下,不肯轻易触及。一回头,仿佛看见先生倚在扶梯上,拖着衰弱的身躯,而脑海里却又将蹦出新的火花。他在夜里黑的不见五指的地万吸烟,单薄的身影悲哀的沉思着,吞云吐雾间有他留给世人永远的背影,又瞥见三个大字:

  民 族 魂 !

指导教师:张王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