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味道,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,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,刻地心上, 那就成了一辈子,都解小开的结。”
北国的冬季,雀鸟长眠于屋檐下,朝曦中的袅袅炊烟穿行于雪层,嗅觉就这样在年味里缓缓唤醒。
慈祥的老人总是早早备下豆腐脑,那香气悄悄地,冷不防地就那样钻进被窝。豆腐脑由各种豆子磨制而成,鲜嫩爽滑,再配上份苤蓝腌制的咸菜,有股子大自然里带出来的香气,热乎乎的水珠模糊了镜片,满足了胃才有气力去过年。从小年开始,奶奶就要蒸各种面食。清早将前大发酵好的面拿出,捏带糖三角,白糖饼和麻花。自家蒸的糖三角,部是格外好吃,因为我喜甜。奶奶便每每放一大勺红糖在里面,蒸好后从中一掰,那还滚热的红糖便 顺着溢出,没糖的部分一小块地揪下蘸着糖液吃,当只剩里面那一层吃力硬的红糖层时,带着满足的心情一口咬下, 就是这糖包的最美味所在了。正午后,全家人坐于中窑开始包扁食,所谓扁食,是家乡方言,和饺子相似。不过包法不大同,体似孕妇,看起来更为饱满。更加小巧玲珑些,很是可爱。另备一份面,主要用玉米面制成,用来包蒸饺。蒸饺通常是南瓜羊肉馅。用的是年前收获的南瓜, 体型比饺子大,是健康的小麦肤色。包饺子类是家乡传承所在。没有它, 这年味就不香浓了。妈妈总会喊我去学习怎样包,说是传统东西丢不得。一家人闲适地拉着家常,亲情包着年味荡漾……
后几天,奶奶通常招呼来邻家一同蒸枣糕。枣糕用黍米面制成,制作前,通常先要用一下午剥枣,洗净,蒸烂。后通风放置。待面和好,便上蒸锅,用双手搓面入笼内,搓一层面,放一层红枣,蒸半小时左右下笼,切块装盘加白糖。奶奶做的那样嫡熟,这许是熟能生巧了。刚出笼最是香,简直是甜食控的福音,咬上一口,糯糯的黄米里融合着已蒸软绵的红枣,配上一口白糖,满口香甜,又有如一股花香沁入心脾,细细咀嚼后是满口余香,不知比那上百元的马卡龙美味多少倍。枣糕不论是切成小块炸着吃还是蒸着吃,都是逢年过节不可少的甜点,吃到枣糕,心里便踏实了,有如乡愁得到了汇聚地吧。
爷爷最喜的还是小吊炉烧饼,而卖这的店子在具城里也只剩一家了。于是得趁年前早早买下,这烧饼面积可比一个大碗碗面,面泛微红,有些因火力变脆的薄皮处,还有外转一圈较厚,好似比萨的饼沿。烧饼吃的是一个满足和回味,个头大且厚实,也不难怪,从前家乡人外出远行都会带烧饼,入口十分有嚼劲,一股小麦香和甘甜回味于唇齿间,我也喜欢烧饼,它让人从中不断嚼不断嚼出真埋,若没点耐心还真吃不得。
三十晚上,先做头脑汤,锅中放油,将豆腐块。粉条红薯放入,再加红糖及其调料和清水。让其充分融合,浓稠的甜汤暖了心脾,浇于扁食上同食,甜咸相配可算人间至味,这便是今晚的主食。除了前些天准备的吃食,奶奶会再炒些特色菜,因为家里人常说,现在外面什么菜都似乎能吃到,叫这乡味却难寻了。待菜上齐,转坐在美食前,享着一家团圆,便是最好时光。
吃的是食,品的却是乡味。暖在胃里,惬意时光在乡间那坐窑洞里……